# 身心靈
沙特:站在發號施令或服從哪邊,都是一樣的。
米蘭.昆德拉:只有在愚蠢之時,才見真誠。
黄碧雲《七宗罪》:好欲、懶惰,是肉身之罪,而妒忌、忿怒、貪婪,是心罪。
盧梭: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,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。
王爾德:不夠真誠危險,太過真誠要命。
切斯特頓:真正偉大的人,會使所有人都覺得自己很偉大。
愛因斯坦:我會花 55 分鐘去確認問題,並以 5 分鐘尋找解決方案。
羅曼 ‧ 羅蘭:志願和生活,根本是兩回事。
莎士比亞:對自己誠實,才不會對別人欺詐。
謝霆鋒《遊樂場》:你與我仍心跳,一切都不重要
安藤櫻《重啟人生》:最後一次的人生,不是為了要投胎為人,而是要讓這輩子過得更好。
奈良美智:幾十年後我就不在了,但作品會留下來。
莫羅:我們要成為做事的人,那裡競爭比坐享其成的較少。
在「全民快餐」的年代,總有人願為一盅佛手柑雪松等上四季
教宗方濟各:「一點憐憫,會使世界變得不那麼冷漠,更公正。」
Indecent Proposal :如你非常渴望某件事,試著放手,若它仍會回來,那就永遠都是你的。
余華《文城》:自渡是能力,渡人是格局,睡前原諒一切,醒來便是重生。
Brian Klugman《文字慾》:人一生要做很多選擇,但最困難的,是帶背著自己的選擇活下去。
徐紀周《狂飆》:這世界不缺夢想,有本事你就去實現它。
Tim Burton《Wednesday》 :現實跟我的小說不同,不是每條線都會有結尾。
張西《二常公園》:不是所有的讚美都要照單全收,也不是所有的批評都沒有意義。
黃錦樹《雨》:你還不懂得時間的微妙。它不是只會流逝,還會像漲潮時的浪般回捲。
明朝大政治家 張居正:人情物理不悉,便是學問不透。
金元錫《苦盡柑來遇見你》:如果你認為自己只值 100 元,誰會覺得你值 1000。
活地亞倫《情迷月色下》:談情和看魔術很相似,被騙的,多少有點情願。
亞里士多德:人的價值絕非在於生存,而是覺醒和思考。
從榮格心理學看「白騎士綜合症」,你舉著救人火炬,卻燒毀了自己的森林
英國經濟學家 凱因斯:說到底,我們所有人都會死。
萊特兄弟:鸚鵡講話講得最好,但卻飛得最糟。
莫言《不被大風吹倒》:我們絕不排斥平凡,但是我們確實要努力改善,使自已變得不平庸。
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師阿爾貝提:除非你有靶作標,否則不能隨便拉弓。
法國作家 Romain Rolland :一個人只能為別人引路。各人應當救出自己。
弘一法師:風狂雨驟時立得定,才是腳跟。
傅真《斑馬》:你一路抱怨自己的破鞋,直到看見有人斷腳。
托爾斯泰《智慧曆書》:不要以為隨年紀增長,便自動帶來智慧。
鄒凱光專訪:交易 · 施捨 · 低調系
當沙特的「自欺」照進當代愛情遊戲:只曖昧不戀愛,救出困在「新型浪漫關係」的女孩。
郭虎《以愛為營》:感情這件事,不能先想結果才開始。
張小嫻《雪地裡的單車》:一個人的生命,一定比他的痛苦長久些。
徐譽庭《不夠善良的我們》 :很多事你不面對, 就不會成為過去。
海明威: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,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。
董橋《睛雯挽著頭髮闖進來》 :剃光了頭髮就沒事。
盧巧音專訪伸延閱讀:《最後的馬拉松》,筋疲力竭地奔跑才算不枉過
生物學家 Thomas Henry Huxley:早些遭點挫折,實在極有好處。
邱吉爾:拖延的時代已接近尾聲;取而代之,是我們活於這後果之中。
宮崎駿:累了,我去睡一下。
韓江《永不告別》:我雖然沒有跟人生和解,但終究還是要重新活下去。
鄧小巧專訪伸延閱讀:慧開禪師,正因為「我不知道」去看世間萬物,才有辦法打破心牆,體會何謂「無門之門」
朴贊郁《分手的決心》:你的愛結束的瞬間,我的愛就開始了。
馬克思視角下的 Y3K 未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