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文學小說
焦野綠《按時出門》:在人潮中安頓好自己,牢記今生的目的地。
鄭丹瑞《我失敗,希望你成功》專訪:「量力而為」與「開闢新路」並行
莫里哀《偽君子》:最惹人恥笑的人,卻永遠是最先說別人壞話的人。
村上春樹《人造衛星情人》:所謂理解,不過是誤解的總和。
印度詩人 泰戈爾:不要著急,最好的東西總在最不經意的時候出現。
William Golding《蒼蠅王》:「惡」出於人猶如「蜜」產於蜂。
法國詩人 勒內.夏爾:理解得愈多,就越痛苦。知道得愈多,就越撕裂。
波斯伊斯蘭詩人 魯米:你生而有翼,為何願一生匍匐前進,形如蟲蟻。
王爾德:經驗是一個人給自己犯錯所取的名字。
吳爾芙《海浪》:沉默有多好。
曹韻《偷詩歌的人》:告訴你,這世間每件事,都染了相思。
村上春樹《舞!舞!舞!》:不許情緒化,不許偷偷想念,不許回頭看。
史鐵生《我與地壇》:我什麼都沒忘,只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。
宋朝人養貓,竟要下「聘禮」?以詩寄情,貓奴傳統千年之前早註定。
法國作家 柯蕾特:你可以做蠢事,但要充滿熱情地去做。
林語堂:明智的放棄,勝過盲目的執著。
金庸:人生就是大鬧一場,悄然離去。
賈平凹:弱者都是群居着,所以有芸芸眾生。
石黑一雄《遠山淡影》:回憶是我們審視生活的濾鏡,而濾鏡終會變色。
《小王子》:你什麼也不要說,語言是誤解的源頭。
南宋文學家 謝枋得:大丈夫行事,論是非,不論利害。
楊絳《我們仨》: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
奥地利作家 Stefan Zweig:人只要妥協一次,就會不斷有下一次。
劉慈欣《三體》:當然不害怕,她知道明天太陽還會升起來的。
卡撒茲納霍凱《撒旦探戈》: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。
王朔《起初·魚甜》:今天你把這事處理完了,明天這事又來了。
蔡崇達《皮囊》:要訓練自己和真實的世界相處。
季羨林《時間從來不語,卻回答了所有問題》: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歡。
赫曼.赫塞《流浪者之歌》:驚嘆和敬畏地注視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。
東野圭吾《嫌疑犯X的獻身》:有時候,一個人只要好好活著,就足以拯救某人。
《紅樓夢》:弱水三千,我只取一瓢飲。
米蘭.昆德拉: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,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。
《銀髮川柳:以為是愛情,結果是心律不整》:以前牽手是約會 現在則是 為了不要跌倒
普魯斯特:真正的旅程,不是以同樣的眼光看一百個地方,而是以一百種眼光看同一片土地。
白先勇《紐約客》:我一直有一個假設,我所有的荒謬你終能諒解。
散文短說:韓國濁米酒馬格利。這杯濁酒裡沉澱的,何止是米麴與時間?
Orhan Pamuk《我的名字叫红》:我不想成為一棵樹本身,而想成為它的意義。
木心《從前慢》:一生只夠愛一個人。
Patti Smith《時光列車》:我們失去了的東西,也會難過地想要找回我們嗎?
路易斯 · 波赫士:我固執地接近歡樂,也固執地偏愛痛苦。
村上春樹《國境以南,太陽以西》:我幾乎不曾被一般意義上的漂亮女生所吸引。
《史賓諾莎診療室》,當醫學遇上哲學,面對生老病死也可以是一種溫柔。
海子《半截的詩》:你是我的,半截的詩,不許別人更改一個字。
三島由紀夫《金閣寺》:鈍感的人,只要不流血就不會驚慌。
赫塞《克林索最後的夏季》:我渴望成熟,準備好重生。
李惠貞《給未來的讀者》:從一本書裡讀到什麼,從來就是一件私密的事。
散文短說:豆乳湯素麵,一碗素麵,湯清見底,原來盛得下整段夏末的涼風。
東野圭吾《秘密》:只要破例一次,就會覺得第二第三次也沒關係。
橋本美緒《假如有許多回憶的話》:寫給那些雖未說出口,卻早已開始練習放下、再見與原諒的人
丁丁張《世界與你無關》:不是你最倒霉,不是你才最值得深愛,不是所有人都必須一個樣子。